【企服行研】无人车要凉?!


作者 /李晓松 · 编辑 /Jenny

来源 /企服行业头条(ID:wwwqifu)



3月4日,有媒体曝出,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担任董事的无人车项目——Drive.ai正在寻求出售。


Drive.ai估值高达2亿美元,曾获得英伟达、GGV Capital和恩颐投资等总计7700万美元股权融资。


不过,令人叹惋的是,Drive.ai和其它源出百度的自动驾驶厂商一样(准确的讲,成立于2015年的Drive.ai并非源出百度,但吴恩达的加盟确实促进了Drive.ai的发展),都在前行的路上遇到了一些阻碍。


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


2017年前后,大批百度自动驾驶项目的技术大牛组团离开百度。作为中国自动驾驶的黄埔军校,这些离开百度的毕业生纷纷选择创业。


  • 王劲、韩旭、陈世熹创办了景驰科技;

  • 彭军、楼天城创办了小马智行;

  • 佟显乔、衡量、周光创办了Roadstar.ai(星行科技)

  • 杨文利创办了领骏科技;

  • 倪凯创办了禾多科技;

  • 吴恩达加入其妻子和学生创办的Drive.ai

  • ……


image.png

媒体统计部分百度离职大牛创办的自动驾驶公司。


头戴大厂光环,这些创业者凭借出众的技术水平,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到大笔融资,甚至在创业几周内就让产品通过各种高难度测试。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风光无限的自动驾驶厂商,却相继迎来了各种危机。


01

Drive.ai为何卖身?


2015年,作为Twitter上的“AI代言人”,被称为“人工智能四大神”之一的吴恩达还没有离开百度。


彼时,Drive.ai已经创立,并由吴恩达的学生Sameep Tandon担任CEO;吴恩达妻子Carol Reiley担任联合创始人。


吴恩达和妻子Carol Reiley。


2017年3月,吴恩达自百度离职后,于当年6月加入Drive.ai董事会。吴恩达加盟当日,Drive.ai就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


此后的一年内,Drive.ai接连在旧金山、阿灵顿等地开展其自动驾驶试点服务,自动驾驶历程达到了8000英里。


可快速的发展,仍然没能让Drive.ai躲开高管变动带来的打击。


2018年9月,Drive.ai CEO从之前的Sameep Tandon变成Bijit Halder。


随即,吴恩达和妻子CarolReiley也已经退出了公司管理,公司交由吴恩达的几个华人学生负责日常运营。


可高管内讧必然会造成公司动荡不安。


再加上多数自动驾驶厂商的技术只能在实验室跑分,商业变现困难,这无疑为Drive.ai的持续生存打上了问号。



外媒表示,随着自动驾驶能快速商业化的乐观预期消失,自动驾驶领域将迎来剧烈变化。


Drive.ai也在推销过程中声称:Drive.ai是少数几家可以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司,目前正在测试自动驾驶往返通勤巴士,按特定路线运送乘客。


虽然Drive.ai一位女性发言人拒绝回应“卖身”言论,可Drive.ai却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经常参与战略合作伙伴讨论”,公司认为“所有选项都与我们的使命相符。”


02

中国自动驾驶诉讼第一案——

王劲风波


Drive.ai的混乱并非个例,原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创立的自动驾驶公司——景驰科技也出了事儿。


2017年3月底,王劲离开百度担任景驰科技CEO。


与王劲一同离开百度的还有原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韩旭和原百度T9、顶级算法工程师陈世熹等人。


 原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


本以为好聚好散,谁知道百度竟在2017年12月22日,将王劲和景驰科技告上了法庭。


百度申诉的理由很简单:

  • 第一,王劲完全知悉和掌握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商业秘密(包括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但王劲离职时未向百度返还存有重要商业秘密的电脑等物品,亦未做离职交接;

  • 第二,百度和王劲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竞业限制义务、不招揽百度员工义务及保密义务。可王劲不仅从事自动驾驶业务的公司,与百度具有直接竞争关系,还曾招募百度离职员工。


王劲离职证明。


此案被称为“中国自动驾驶诉讼第一案”。


不过,对于百度的投诉,王劲却表示“百度的起诉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已提交律师处理”。


虽然百度与景驰科技的公案到现在也没有了结,但迫于董事会压力,王劲还是在百度提起诉讼的66天后,卸任景驰科技CEO并离职。


随后,景驰科技CTO韩旭接任王劲成为景驰的第二任CEO。为表友好,景驰科技正式加入百度Apollo开放平台,成为百度的合作伙伴。


本以为开掉王劲之后,景驰科技就能发展的顺风顺水,可谁知道平静了还不到半年的景驰科技,又出事儿了……


03

景驰内斗


早在王劲正式离职的几天前,其嫡系潘思宁(曾为王劲助理)就被景驰解除了劳动关系。


皮之不在,毛将焉附?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可出乎意料的是,潘思宁在被离职的半年后竟然奋起反击,于2018年7月7日爆出了一个大秘密!


潘思宁称:“景驰科技CFO吕庆等人未经同意就将潘思宁股权进行质押,又伪造签名和股东会决议,将北京景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非法变更为吕庆。”


原来,在王劲还没有从百度离职之时,潘思宁就以法人名义注册了景驰科技、北京景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并在景驰科技正式成立之际,成为了联合创始人之一。


虽然潘思宁因为王劲事件被景驰科技董事会孤立,可她却表示自己从未签署过离职证明,也并没有放弃公司的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


8月9日,潘思宁在其公众号发布司法鉴定报告,称吕庆、韩旭等人确系伪造签名、指印。


同时,潘思宁将广州景驰科技有限公司(当时登记法人韩旭)、北京景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当时登记法人吕庆)、韩旭、吕庆诉至法院。


2018年8月,工商行政管理局海淀分局启动撤销变更登记程序,撤销吕庆北京景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法人身份,恢复为潘思宁。北京景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名下的上亿人民币也被银行冻结。


事后,又有消息人士透露,吕庆曾试图给潘思宁一张6500美元的支票,以此回购潘思宁的创始人股权,但被潘思宁拒绝。图片为6500美金的支票快递照片。


其实,不论是从团队、技术还是融资层面来看,景驰科技都属于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公司。


但让人惊讶的是,这家公司在成立不到一年之际,6位联合创始人竟有3位已经离职。


王劲、潘思宁离职,研发副总裁杨庆雄于2018年6月在深圳创办 “牧月科技”。


如此动荡的企业,还能在成立不足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多项自动驾驶测试,并且拿到四轮融资?


如果景驰没与百度产生纠纷,也没出内讧,这家公司将展现怎样的实力?


景驰科技融资汇总 数据来源:IT桔子。


哦,对了,景驰科技在2018年10月底正式更名为文远知行WeRide.ai,希望更名可以让曾经的景驰走得更远吧!


05

Roadstar.ai内讧


无独有偶,内讧并不只是Drive.ai和景驰科技两家公司的事,第三家和百度颇有渊源的自动驾驶公司——Roadstar.ai也内讧了……


Roadstar.ai由佟显乔、衡量、周光等百度离职大牛创办。基于出众的实力和豪华的创业团队,Roadstar.ai成立两年便获得两轮融资,估值超过9亿美元。


图片为创始人团队简介。


可表面风光无限的Roadstar.ai,背后却是千疮百孔。


2019年1月21日,Roadstar.ai宣布罢免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周光在公司的一切职务。


Roadstar.ai称周光私开代码库私藏图纸,在一次政府监管报告中故意造假数据,被第三方机构发现,对公司名誉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周光带头破坏公司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存在假公济私的现象,在A轮融资中利用自己的同学收受回扣。


本以为证据确凿之下,周光肯定会被踢出Roadstar.ai。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日晚间,Roadstar.ai全体投资人股东就发布反对声明:

  • 解除周光职务是有损公司和股东的核心利益,投资人股东不认可解除周光职务的举动。

  • 解除周光职务的决定,没有得到投资人的同意,程序上也违反了与投资人的相关协议,因此该决定自始不发生效力。

  • 投资人建议团队成员充分沟通,消除分歧,集中精力发展公司业务。


从投资的角度而言,早期投资投的其实就是团队。投资人肯定不希望这三位从百度出来的技术大牛就此分道扬镳。


可内讧已然生成,即便投资人极力撮合,还是有媒体曝出Roadstar.ai已经走到公司清盘阶段,甚至有投资人已经表示或将撤资。


此外,Roadstar.ai团队将分割成两家公司,一部分员工跟随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周光;一部分员工到了CEO 佟显乔和 CTO 衡量的新公司,并且获得投资人的支持。


与景驰科技一样,Roadstar.ai也是在创立第三年碰上了“三年之痒”。


不过,景驰科技改名文远知行后,不仅没发生负面新闻,反倒还拿了两轮融资。要不Roadstar.ai也改个名字试试?


06

2019年

更多自动驾驶公司或要面对危机


当年百度自动驾驶项目一骑绝尘,国内有太多自动驾驶大牛都从这家黄埔军校拿到了毕业证。


虽然这些自动驾驶创业厂商的技术与百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他们的内讧却和百度没有半毛钱联系。


回首2017、2018年,资本蒸蒸日上,自动驾驶被炒得火爆异常。


可当商业变现、技术落地的呼声越来越高,无法迅速产生效益的自动驾驶公司一定会最先遭遇打击。


大如苹果都开始裁撤自动驾驶部门的员工。作为创业者,哪怕顶着硅谷、百度的光环,肯定也会感到生存压力。


媒体机器之能表示:


“在高歌猛进的表象背后,很多自动驾驶创业团队已经摇摇欲坠,因为自动驾驶技术面临着太多不确定性和过长的落地周期。


从‘五年内落地’,到‘三年内落地’,再到‘今年落地’,无人车概念被反复包装后,创业者的口号越喊越响,但距离PPT上承诺的技术能力却还有很远。


当耐性被逐渐消磨,团队内部隐患却被逐步放大,行业洗牌的时间线逼近,需要警惕危机的远不止于Drive.ai。”


很显然,这三家公司的尴尬处境不会是自动驾驶领域的终结。如果未来没有突破性的研发,自动驾驶领域的动乱很可能会贯穿整个2019年。

-END-

点赞(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