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一体化」或是最佳实践路径

头图__2023-04-04+11_53_49.jpeg

来源  /   ToB行业头条  (ID:wwwqifu)  

作者 /   不二   ·  受访者  /   黄允聪



在企业数字化浪潮下,ToB市场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政策侧,从《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到《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十四五”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建议》、《“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再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加快企业数字化步伐,成为国之焦点。


而作为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ToB企业,自然也成为中国市场不可忽视的存在。随着资本的视线转移,2015年,中国SaaS进入发展元年,大量的SaaS企业乘风而起,行业大有出圈之势。


然而,经过几年的观察,行业发现,相较C端动辄50%及以上的市场渗透率,SaaS不到1%的市场渗透率,让人大跌眼镜,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带动行业蓬勃发展,成为摆在ToB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切实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一路成长一路摸索的过程中,ToB企业试图通过开发低代码,做生态的方式来解决客户需求多样化难题,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ToB行业头条」采访了专注于SaaS技术20余年的资深专家黄允聪。


01

本末倒置

ToB企业发展多歧路


不同于C端的强大,国外B端的发展走在中国前列。这表明,中国B端的发展将因为有经验借鉴,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然而,事实和理想总是相隔甚远。随着SaaS的发展,人们发现不同于美国厂商的标准化需求,中国企业的需求多样化,而使得SaaS多处于亏钱状态。


因此,SaaS1.0版本的Copy to China 以失败告终。不过虽然高利润、高占有率的“理想国”给中国SaaS泼了一盆冷水,但并没有浇灭SaaS厂商们的热情,人们相信,顶峰就在那里,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来到达。


为了搬开中国企业多样化需求的绊脚石,SaaS厂商们各显神通,经过几年探索,目前市面上基本形成了三种形式的解决方法:一是研发低代码,用产品里的低代码来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二是做生态,以自己为平台,带领伙伴一起做生态,满足客户定制化等需求;三是互为生态,SaaS企业互相合作,服务大客户,组成生态联盟。


站在理论的维度上,每一步似乎都对,因为国外也都有所验证,但是这些方式方法在国内目前没有看到明显效果。这也让很多人由衷发问:为什么呢?


对此,黄允聪给出一些他认为的原因:


一,低代码的功能并没有那么强大。首先,低代码要想满足企业需求,也需要懂行的人来做,否则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其次,即使有懂行的人,但是一个只做财税的企业,用低代码也搭建不出完整的ERP系统,即使系统勉强搭建出来,出于安全稳定等各种顾虑,企业也不会用,所以低代码并不能帮助服务商解决客户需求多样性的问题。


二,生态不成熟。首先,建立生态需要本身的产品很厉害,比如国外的Salesforce,在赛道内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所以可以建立生态。但是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市场占有率只有1%,完全不够建立生态的资格;


其次,国内企业目前数字化程度还很低,只有核心业务才会需要ERP、财税SaaS等产品,所以其它并非核心需求的SaaS产品,即使建立生态企业也不会用;


再次,国内目前的生态,伙伴之间是互相利用,连接并不牢固。赚钱的时候就一起干,不赚钱的时候就不干,生态不稳定


最后,行业Know-how很难且很重要,但是企业都想建平台,然后将深耕行业的苦活累活留给别人干,凭什么?所以,生态暂时也没有在国内走通。


三,企业需求的错位。制造业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如原材料的管理等,而其它的需求如销售、人事管理等很少,所以服务商自然就活得不好。当然,这本质是因为很多中小企业都是部分信息化,没有太多钱,所以对核心需求之外的辅助管理,需求不是很大。


总的来说,低代码是只能解决部分问题,理论上能更好解决多数问题的生态,现在还乱象丛生,为时尚早。


因为,能做生态需要符合的一点是,即满足客户基础需求且市场占有率最高,因为生态一定是强者主导的。但是中国市场太大,需求太多样化了,即使有生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ToB企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做好自己,再做生态,而不是反过来。


02

如何才能满足需求

帮助企业数字化转型呢?



当一款产品面世后,仅通过低代码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而建立生态的条件又不成熟,那么,企业该如何发展来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呢?


黄允聪说道:提高开发效率,或是正确答案。


他表示,在面对行业需求多样化问题上,常规的方法是,企业连同第三方,一起解决问题。但是,如果第三方也不能解决,那么就会出现堆人头现象。但是付费的客户,并不会因为服务的人群增多而增加支出,因此,当参与的企业过多时,企业亏本便不足为奇了。


说到底,还是行业的投入产出太低,软件其实需要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但现在有些公司的开发人员成本比营收都多。因此,要解决需求多样化问题,企业开发人员的效率至少要提升100倍以上。

那么行业研发效率为什么这么低呢?黄允聪进而解释道是因为人才稀缺


相较于面向C端的产品,B端产品的研发更难。但中国做面向C端软件的很多人,会把这类软件和工业软件混在一起,其实它们完全是两回事。


现在所有用的面向C端的软件,像淘宝、支付宝,它是没有业务逻辑的,它的难度只是数据量大,把数据量解决之后,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但是工业软件是有行业Know-how的,不同行业使用的产品并不一样,所以技术上它就有难度,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既懂行业,还懂软件的复合型人才又稀缺。虽然中国的程序员不少,但多数是适合面向C端产品的,真正懂两个行业的不多,所以想找好的程序员很难。这就导致现在很多开发出来的烂代码,运行是没问题,但是跑起来后就会出现一大堆问题,就需要研发人员一直修复。


不过,虽然知道人才稀缺,但是这个问题行业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因为人才是需要积累的,所以还是要提高效率。


就像粮食生产,劳动力没有提升的情况,怎么解决吃饭问题?那就只能提高效率。而当效率提升后,产品的成本自然也降低了,那么既满足需求,又价格实惠的产品,自然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自然就正向运转起来了。


当然,行业发展并不会因为人才稀缺就停在那里等,而是会继续向前,而一体化就是企业们在寻找行业优秀人才的同时,探索出的有效方法。


从供给侧来看,因为中国企业生态不成熟,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管理也不成熟,加上工具与工具之间的契合度并不是很高,以至于企业在需要不同服务的时候,无法简单地在一个工具上再插入一个工具使用。


在这种不成熟的前提下,产品要解决用户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到一揽子解决,因此构建一体化的能力是适配中国企业愿意应用产品必然要做的事。


从需求侧来看,大客户最终还是希望寻找一家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宁愿牺牲掉部分功能,只是因为这种方式对选择成本是最低的,后期的客户服务成本也是最低的,数据也最容易整合分析。


黄允聪表示:“如果系统都是割裂的,所谓的数字化、数据化管理,还是在封闭的系统里,获取的都是业务端的结果数据、静态数据,根本无法将数据分析做好。因此,一体化成为不少企业发展的方向。


如分贝通,从商旅起家,经过数年发展,完成了“商旅+费控+支付”的全覆盖,并升级为一体化企业支出管理平台,理想情况下,一年可为企业带来百万元的节省。


如金蝶,金蝶云·星空的PLM+ERP+MES一体化平台,将突破传统金字塔IT、OT的新一代数字化架构,解决制造企业面临的PLM、ERP、MES系统独立,数据难以集结整理的困境,助力企业内部高效协同,实现高质量生产。


当下,行业内还有不少SaaS厂商,都在从原来的单一模块往一体化方向发展,只是因为目前的产品未准备好向市场推出,所以对外宣传是垂直单一模块,但并不妨碍他们在内部不断地尝试和孵化新模块产品。


可以看出,一体化的方式一方面为企业实际用户带来了丝滑的系统使用体验,另一方面提升了后端数据流转过程中对业务的真正支撑,因此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选。  


虽然ToB行业的发展还长路漫漫,但是相信在企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行业必将在下一个十年带来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黄允聪    20多年的信息化老兵,对中国2025信息化具有很深的思考,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提升软件开发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公众号「可持续开发」,文章主要探讨如何普及和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如何通过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来实现新零售,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等。

-END-

点赞(0)

全部评论